Top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訪談鄭玉英老師 -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訪談鄭玉英老師

1、問:「懷仁」為妳來說有什麼特殊性?

以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因為在聖母聖心會這樣一個教會的、修會的,一個專務「傳福音」的修會下面的財團法人機構所附設的心理師事務所工作,而且是從史前時代(沒有心理師法以前)就開始的,所以我們有一個機會發展「心理靈修」。只有在一個富於基督信仰氛圍的機構下面做心理工作,才能夠把我們的心理諮商專業跟我們的信仰結合(或者不結合)。

我很感謝有你來訪問我;我還唯恐聖母聖心會忘了要把這兩者(心理諮商專業和基督信仰)結合的初衷。而單就心理師事務所的本質來說,本來就沒有要結合這二者啊,就像辦學校教育,讓學生考上北一女比較重要,誰管你有沒有結合信仰?但是我覺得我完全知道而且也記得聖母聖心會最開始的時候,要在中央大樓創立輔導中心的心意和宗旨。我是從韓德力神父那裡聽來的,有一次他在演講時說:「當年我在念神學的時候,我念了牧靈神學(Pastoral Theology),之後我想再去唸牧靈諮商(Pastoral Concealing),但沒有機會。現在我們要蓋中央大樓,我決定要保存兩層樓來做牧靈諮商。」這就是初衷啊,說得這麼清楚!

在懷仁,我是夠老的人,從那麼老早留下來的人,我不能夠忘記年輕時所聽到的,不能忘記起初的感動,就是「莫忘初衷」,忘掉這些的話,我就不要待在這個地方了。


2、問:聽起來「心理靈修」是最初成立懷仁的大方向,能不能多說一點?

當初的方向也許更好說是牧靈輔導或教牧諮商,但現在我個人覺得我們發展了心理靈修。光啟社有很多心理靈修系列的書。心理靈修是在牧靈或牧民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靈修方式或精神。也就是很考慮到人性發展的靈修。事實上,心理/靈修本來就是綁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一體的。在懷仁這個地方前後將近四十年了,在這裏,我們見證了多少心理掙扎的人,或者心理、家庭有困難的人,我們是極為有心、有血有淚的陪伴這些經歷,而我們自己的心裡也一直有聖神在內,這些努力的過程也都有其神聖空間。因此,這裏無形間提供了一個機會發展心理靈修。

最早領導我們的任兆璋修女(Sr. Pauline Jen, SSS))就充滿這個精神。我還記得在她殯葬彌撒的紀念影集裡強調一句話:「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3:20)」,我覺得當我們是這樣的一個心理輔導員的時候(讓基督在我們內生活),不用多說話,只要「在那裡」,聖神自然就會在那裡工作。在這個工作的場域、這麼多的陪伴經驗,如果我們沒有發展出心理靈修來,那實在也白活了。因此,我只是要說,這個場域讓我有一個非常好的土地來發展心理靈修。

我常常想起任修女,記得在創辦初期,她就常在說:「我們當修女,守神貧,為什麼要在這繁華地區,這麼漂亮辦公室裡辦一個這樣的單位,做心理輔導呢? 因為我們要來耕耘人的心田,好讓聖神的種子落入的時候,在他的心田裡更容易發芽。」我到現在都會背誦她的話!這是我們初衷的一部分,這是任修女的初衷,我相信也是聖母聖心會的。

我在這裡夠久,我非常感謝這個場域,在我的心思層面,曾經被這麼多的案主衝擊。其實都是案主在調教我們啦,什麼理論、技術都是其次,案主的掙扎才是最實在的,他們是我真正的老師。被他們啟示的過程,再加上有信仰的光照,使我們這個地方真的是一個培養心理靈修的場域,對我這個人來說,是非常感恩的


3、問:那是什麼機緣讓你來到懷仁呢?

民國64年,那時我還正在懷孕。有一天我在耕莘文教院,一個叫『同工小組』的青年團體裡作讀書報告。任修女那時候已經決定要應聖母聖心會邀請來主持華明心理輔導中心(懷仁的前身),正在正物色人選找同工,就注意到這個作讀書分享的孕婦,聖神大概推動她被我所吸引(天主動工無人可擋呀!),她當下就來找我說:「黎太太,我下禮拜請妳到修院吃午餐好嗎?」我說好啊,因為那時我認識任修女是專門在教自然調節生育的,一聽她要請我吃飯,就覺得很榮幸,還可以趁機請教有關問題。

結果那天我欣然去修院赴約,午餐有點令人失望,就只是十粒水餃,而且沒有見到任何其他修女。但我的生涯就此確定。任修女就在那吃水餃的過程中跟我說,有這麼一棟中央大樓、他們要成立這個東西,妳就來跟著我。我說:可是我是植物病蟲害系畢業耶!她說沒有關係,我會教妳。我又說:可是我馬上要生小孩了!她說:你趕快去生,生完就會回來,我先給妳一些書看,妳就先跟著我讀書,一面坐月子、養小孩,過幾個月再來上班。這對我實在是太不可思議的際遇了!那年我25歲。

4、問:回顧往往能幫助我們看見更多。請說說歷史的部分吧~

好,現在回顧歷史。

我們在紀念懷仁40週年慶時,曾在守玫主任規劃下於「天主教週報」做了四期紀念專刊。目前還張貼在九樓走廊。從那發黃老照片上可以看到中央大樓興建以前,這裏的環境。中山南北路和忠孝東西路交口有個圓環和一個蔣公像。我們樓下的郵局是叫復興橋郵局,大家都在問說:橋在哪裡?以前門口就是有一個拱橋啊,圓環周圍有行政院、監察院、台北市議會(也曾經是台北市警局),至於我們這邊就是一堆不整齊的房子。包括上海浴池、盛大莊、美術社,還有一間小小的華明書店。那是老蔣時代,高玉樹在當市長。

相傳那段日子,蔣公每天回士林官邸都會經過這裡,在圓環三邊的巍峨建築中,唯有這一塊有夠亂。不曉得天主聖神怎麼會讓高玉樹市長知道我們那間小小的華明書局三層樓要整修,高玉樹市長親自打電話來找聖母聖心會,輾轉給韓德力神父接到,而有了這樣的一個計畫:以華明書店為基礎,結合左右鄰居蓋成大樓。那可是非常複雜艱鉅的任務。於是我們聖母聖心會當時的潘秘書就擔起重任完成使命,是這個機緣使中央大樓有機會落成。在興建期間,遇到1979中美斷交,經濟不穩定,建材上漲無以為繼時,神父們還曾回比利時去募款。本來只是基於市容觀瞻的動機,卻成就了一棟與天主教息息相關的大樓,座落於台北市區重要地段。聖母聖心會本來一向都在萬華和北海岸一帶(比較邊緣的地區),這回竟然會到這個城市中心、黃金地段來蓋大樓,是很特別的。我想這其中必有天主美意吧。

我因為一些原因曾經離開過,在外頭創立自己的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做了九年。做的可精彩熱鬧了,發展了心理劇,家庭重塑。也因此和台灣早期40年前第一線的心理助人工作者有很深的聯繫。後來又有機會(聖母聖心會)被邀請回來。在我分辨是否要回懷仁工作時,那個時候我常常在耕莘文教願參加活水祈禱小組聚會,有一次祈禱時,某位夥伴心中浮現有一個圖像,他說:「在一個城市的中心的地帶,有一棟樓,在屋頂上有一個養鴿人在搖旗子,一群鴿子就飛回來了。在這棟樓的底下,門口的地方有人在接待,絡繹不絕有人走進這棟大樓。」莫非那就是中央大樓嗎?鴿子聖神要降臨,會眾要走進來。

5、問:可以感覺到「心理靈修」始終在妳的心中。這個異象後來如何實現呢?

我們在懷仁有一個事工,前後有20年了。就是叫做「認識耶穌」。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星期二早上的「媽媽祈禱會」,後來演進成為「認識耶穌」的團體,每週聚會,多少年了都沒有停過喔!

有一段時間的認識耶穌團體是用星期三晚上,好讓上班族也能參加。那時候場地還在十樓,後來十樓收回給聖母聖心會了,現在我們場地在七樓大團體室。絕大多數來的人都是我們諮商談話或參加懷仁團體課程以後的學員。人們在心理成長之後,很自然發展靈性宗教情操、詢問生命意義,生死議題。我們也帶著一些人信主,我們作福傳的前期工作,後期就轉介給本堂。有些人受洗之後些,主日在教堂,週三來「認識耶穌」聚會,雙翼精神。

有一段時間因為參加的人很多而且有不同族群,我們就分成週三晚上聚會的社青團和週三上午的媽媽團。後來社青團因為成員結婚和遷移就慢慢停了,之後就只保留早上的認識耶穌至今。參與者多為媽媽和時間彈性的自由工作者。

目前我們的週三聚會內容豐富,從早上九點鐘開始,一起讀「天主教要理」,然後有半小時的敬拜讚美,再進入當天主題。開始時都是我在講,後來我們培養稱為「小牧童」的核心同工,進行各種服務,也輪流預備主題講授。

我們的「認識耶穌」團體是跨宗派的,以天主教為主,也有很多基督教的朋友參與,因而在主題和祈禱方式上都十分寬廣、包容性很大。然後我們又很幸運的有一位貴華牧師來參與,她在美國學心理諮商,曾以諮商實習身分加入懷仁,後來加入我們「認識耶穌」團體,在門訓、福傳上面教導我們許多。她和我互相亦師亦友,是我們多年來的忠誠夥伴。

「認識耶穌」就是一個有福傳潛力的心理靈修場域。值得我們繼續耕耘。我們導讀了一些書,用深度的生活分享帶出心理靈修氛圍。偶爾舉辦「福傳茶會」,帶進新的慕道友,就有一些傳福音的機會。我們的牧童當中不乏心理師、教牧諮商、哲學諮商背景的,還有一位福傳師。但在聚會中,我們都願意放下專業角色,以弟兄姊妹姿態互信分享和扶持。

有心理師法之後,我們的懷仁全人發展中心是「心理師事務所」,受心理師法規範,需要接受督考,並有專業倫理考量。但在聖母聖心會大傘之下的「認識耶穌」卻仍有福傳潛力,充滿心理靈修的豐厚基礎和氛圍,這十分珍貴,也是我們的情懷所繫。但願能夠永續發展。



*重點回顧:

1、莫忘初衷:「心理靈修」的培育,「結合信仰的心理成長」,永續的「認識耶穌」。

2、謹記創辦人的期許:牧靈輔導(結合基督信仰的心理工作),不要局限成為只有專業的心理工作。

3、我一直提醒和堅持的原則:我們的心理工作如果有屬靈層面,必定是因耶穌名,單純朝向聖神開放的靈性運作,沒有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