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家可歸,你們收留了我。(瑪25:35)-
聖母聖心會CICM在台灣福傳的工作一向非常多元,他們特別渴望深入、走向社會底層,關愛貧病殘疾、無家可歸的窮苦人。今年適逢慈悲禧年,教宗方濟各鼓勵我們執行「神形哀矜善工」,他說,每位基督徒都蒙召走向社會邊緣,走向那些無聲遭受煎熬卻又無法為自己發出呼聲的人。這具體的慈悲行動-「與窮人為友」恰好正是聖母聖心會的傳教核心!
目前在台灣,仍有許多遊民長年露宿街頭,終日在外流浪,外表蓬頭垢面、散發著不好聞的氣味,這些遊民朋友無論在生理、心理、家庭、情感、工作、經濟上,都面臨極大的困境,需要我們整個社會一起慷慨的關懷,提供適當的協助。六十多年前,當聖母聖心會的神父們來到台北,很快就決定在台北市較為貧窮的萬華地區落腳,看到萬華地區相當多的遊民們,在民國八十一年,設立了「平安居」。
馬世光神父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道:「那時(六零年代)在萬大路附近,是一個貧窮的地方,有很多乞丐/遊民。我們會士們發現了,就慢慢地想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如果光是給他五十塊錢、一百塊錢,這只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幫助他長期的生活困境。所以我們神父們一起開會,討論看看究竟我們可以為他們多做些甚麼。我們也跟政府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平安居」就是這樣開始的。」
修會在萬華設立平安居,給遊民朋友們一個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因為他們一旦開始流浪,往往就是一輩子流浪。因此特別要把握住「剛開始」的時候,就要能抓住他們、幫助他們,因為此時介入的效果會最好。
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街友,教宗方濟各指出:邊緣人是現代社會造成的。憶及所接觸的街友朋友,馬神父說:「有的時候,這些遊民朋友也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他可能曾經有家庭生活,但可能因為年輕的時候剛結婚,沒有好好照顧家庭,離開了,後來他的孩子嫌他們說:『我們小的時候你沒有照顧我們,現在老了卻要回到這裡來...』。於是他也就沒有再回去了。」
曾經在平安居服務的歐主任提到,陪伴遊民朋友需要給他們一個確切的「新開始」。她說:「雖然很多遊民朋友說他有很多的「行李」,但一般我們看到的遊民朋友,是很髒,不是很重要的東西他也都帶著,因為他一輩子的家當就是那些!但他們來到這裡,我們希望給他一個全新的開始,所以都會給他們一套全新的用品和寢具。」
另外,為遊民重建社群網絡也是很重要的協助,需要遊民朋友和機構雙方一起努力。教宗方濟各不只一次的提出邀請:「走向、認出、注視你的親骨肉」,因為慈善工作絕不是說漂亮話,唯有當我們願意面對面去認識、聆聽街友朋友的處遇時,才會知道它們所面臨的困境常常是多重的,需要各方面的協助。
比方說:當街友出去外面找工作時,有些人是沒有電話的,平安居就會讓他們留機構的電話,當他的僱主打電話來的時候,會告知這是一個教會的宿舍,才不會讓他的雇主認為他是一個沒有家的人。大部分的遊民都是來到平安居後才開始找到工作,生活基本開銷會很吃緊,所以機構會給予一個時間,陪伴他,等存了一點錢可以自立了,再慢慢輔導他去租房子。
萬華平安居給遊民朋友一個確切的「希望」:幫助他們相信,即便今天躺在路上無家可歸,仍可以希望下個月有工作,仍有機會可以自食其力。平安居陪伴遊民朋友走一段辛苦的歷程,讓他經驗到能夠倚賴自己,活的有尊嚴,重新進入社會,而不單是過分地倚賴社會,被無力感、無意義感所吞噬。
萬華平安居團隊多年以非常全人化的服務,照顧了許多遊民朋友,不只是提供物質層面的協助,也以團隊傳達了基督之愛的精神:「你們為最小兄弟所作的,就是為我做」。這正是回應教宗方濟各慈悲禧年「行慈悲善工」的美好見證。相信聖母聖心會「與窮人為友」的關懷精神,會繼續回應不同時代的需要,繼續走向邊緣,以更新的精神向最小兄弟們傳遞天主的慈悲喜訊。
「在慈悲禧年中,教會奉召要去治療這些創傷,以慰藉之油舒緩,以慈悲包紮,以精誠團結和不懈怠的關懷醫治。我們不可流於貶抑人性的無動於衷,或一成不變的日常任務,導致我們看不到新事物!我們要張開眼睛,看見世界的不幸,看到弟兄姊妹因尊嚴被漠視所受的傷痛。讓我們承認,我們被催促要聆聽他們的喊冤!我們要走到他們當中,支持他們,使他們因我們的臨在、我們的友誼、我們的手足之情而感到溫暖!」(慈悲詔書
第十五號)
(自2019年起,在多方考量下,已經停止繼續平安居的服務)